为了让文化基础课程进一步“与职业能力挂钩,为专业教学铺路”,结合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相互融合的思路,机电工程系在新近引入的齿圈生产线中,首次安排系部文化课教师到产品生产现场直接参与生产管理。
经过前期的“上岗”培训,文化课教师们在参与产品生产现场的管理中,除负责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协助做好关键尺寸的复检工作外,还积极寻找文化课结合专业开展教学的契合点,并利用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为生产实践解决了实际问题:
一次,正在运行的机床突然出现了“急停报警”情况,而负责操作的学生利用以前所知的方法都无法解除报警,学生们一时不知所措,只能让生产停下来。这时,张长江老师正在车间值班,看到这一情况后,他仔细阅读了屏幕上显示的英文提示后,指出了“急停报警”出现的原因。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终于解除了报警,产品的生产又恢复了正常。
在产品加工中出现的刀具的磨损问题,会直接影响产品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巢静老师在生产线的现场管理中,通过观察发现:刀具的磨损状态是可以通过操作人员的检测而及时了解的。所以,如果能根据生产线现场的实际加工情况,为刀具设定一个使用寿命的话,那既可以降低刀具成本,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减少工件废品的数量,从而达到精益生产的目的。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打通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壁垒,在专业课中引入相关的文化基础,将文化课与专业的需要相沟通,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就成了其中的关键。为此,机电工程系就一直鼓励文化课教师参与与专业建设有关的各项活动,并结合专业需要开展文化课教学。此次车间的生产现场管理不仅让文化课教师们具体而直观地了解了生产线的流程、产品的加工工艺,而且还亲身体会了专业融合所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