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下午,我校在报告厅B举行2018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作品展示交流会,会议由信息技术处李文刚处长主持,全体教师参加。
会上,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团队的主讲李广锁老师展示了获奖作品《圆雕——魏晋南北朝头像雕塑临摹》,并从作品选题、团结合作、个人提升三方面介绍了经验;通过五进三、三进二层层选拔,最终进入国赛的数学团队主讲周文斌老师展示了国赛一等奖作品《正态分布》,并结合自身参赛经验,与老师一起分享了比赛感想、收获和建议,参会教师认真聆听,受益匪浅。
严振宇副校长进行总结发言,肯定了我校九年十金的优异成绩,特别强调大赛的成绩反映出刘高职优秀教师团队成长的过程。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先行骨干教师通过传、帮、带,使得刘高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学校希望这些优秀教师能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辐射给广大教师,并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教学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自2018年起,国家教育部将原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调整为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并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事体系,旨在推动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常态化,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学校将继续以大赛为抓手,推动我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经验分享:
李广锁,作品《圆雕——魏晋南北朝头像雕塑临摹》
首先在选题方面需要反复斟酌。
我们参赛团队做了深入交流,起初我们提出两个选题,在考虑到可行性、创新性等各方面因素后,综合比较、衡量,确定了其中一个选题,并且肯定了此选题,增强了我们团队的信心。因为信息化教学设计选题很重要,决定了作品的成败。我们团队选择的是传统教学中难以实现,却易于用信息化手段破解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实施教学时便于信息化环境、设备支持的雕塑作为选题展开教学设计,后来大赛的成绩也证明我们的选题思路是正确的。
其次是借鉴团队的力量。
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要比别人看的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刘高职是江苏省乃至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强校,因为我们学校有一支水平很高的信息化教师队伍。在我们团队参加省赛以前,各位富有经验的教师都对我们的作品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比如黄秀娟老师指导我教学理念的植入,赵菁老师指导我在表达方面的提高,盛希宁老师指导我绘制思维导图,刘菡老师指导我如何应对答辩,周凯老师指导我修改说课稿的措辞等,再借鉴学校聘请的校外专家力量,使我们团队的作品日臻完善,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
再谈谈个人认识的提高。
如果把传统课堂教学比喻成手工业生产,那么现代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工业化批量大生产。在未接触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前,不能体会信息化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虽然实施信息化教学课前准备较为繁琐,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信息化教学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能实现教师无法表达与描绘的课堂内容,使课堂更为直观,教师省力,学生省心。
经过一轮比赛的磨练之后,加深了我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更为清晰的认知了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
比赛也促使我看清大赛的本质。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虽然有一些模式,但大赛最终的考察目的还是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思考,所以要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

周文斌,作品《正态分布》
一、比赛的感想:勇于尝试,坚持到底
对于信息化教学大赛,我想说的第一个词是“勇于尝试”,很多老师都害怕参与,有的是怕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有的担心大赛的战线拖得太长,影响家庭。我想要说的是大家不要怕,首先对于成绩不要怕,在你的背后有学校这个大团队的支撑,有两个组员帮助你制作作品,有之前的金牌得主的传帮带,有信息技术处的指导把关,相信只要努力,你的成绩不会差。其次对于家庭不要怕,只要你合理安排,家人也会支持你的选择。所以各位老师不要观望、不要犹豫,下一个获奖的就是你。
我想说第二个词是“坚持到底”,既然是比赛就是充满竞争的,一波三折的,不会一帆风顺。比如我的省赛作品是“网络图”,这个作品在我们参加市赛的时候就差点放弃,因为对该内容的挖掘不深,面临要么重新设计作品,要么到市赛为止的选择,当时是黄秀娟处长给了我鼓励,让我鼓起勇气,坚持下去。我们三人小团队在校内专家指导下进行了讨论研究,继续深挖教材,重新构思设计,从而在省赛拿到了一等奖。在参加国赛PK赛的时候,因为“网络图”这部分内容没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又面临要么换课题,要么止步省赛的选择,想想自己付出的努力,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换课题、重新设计,到现在回想起来,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二、比赛的收获:专业成长,理念提升
此次国赛9月份都在制作教学设计作品,根据专家们的意见以及自己的思考,一遍一遍地修改教案、PPT、说课稿,期间黄秀娟处长也是不断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在这个阶段不停的钻研教材、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在10月中下旬我们又开始了近一个半月的封闭理论学习,之前从来没有过这么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主要内容是学习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与作品相关的核心期刊、硕博士论文。这对于我们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除了理论的学习之外,集中训练还提高了我们综合能力,比如在研修过程中有邀请广播电台的老师给我们做普通话的练习讲座,有邀请礼仪老师指导我们学会与人沟通的礼仪和交谈技巧,有邀请南师大的徐文彬教授讲解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
三、比赛的建议:充分准备,放宽眼界
俗话说“有备无患”,如果你要参加信息化比赛,就要做好充分准备,第一件事就是要组好团队。人的才能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个人也都有短处。如果团队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便能实现优势互补,达到1+1>2的效果,因此组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非常重要。我们这个团队的分工我觉得非常合理,有软件开发见长的蒋曙老师,他还是第一届信息化国赛的金奖得主,有他的技术支撑,软件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比如作品中的中职统计辅助学习工具就是蒋曙老师主要设计开发,房艳萍老师美化完成的。团队中还有比赛经验丰富的周烨老师帮着出谋划策,完善ppt。我则是做好教案,还有省赛现场的说课和国赛现场的答辩。我们三个各有具体分工,也有些工作共同解决,比如一起商量着修改教案、PPT、说课稿,谁有什么好的建议及时提出,以便把作品打磨得更加精致。
在参赛之前建议大家先要多去学习往年的优秀作品,要捕捉作品的创新点和作品体现的教育理念。比如在我的作品中,最大的创新点就是远程同步的课堂组织形式,不同地域的学生借助互联网实现音视频的双向互动,进行分布式学习,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个思路的来源就是我们作为家长都熟知的学而思网上课堂,我们将援藏项目联系起来,符合了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本堂课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协作学习,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了正态分布的概念、参数的意义、概率的计算,突破教学重难点,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例题选用关注度较高的空气质量分析和对比,还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这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果你要参加比赛,放宽眼界很重要。信息化教学大赛今年起改名为教学能力大赛,虽然名字改了,但是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信息时代,谈教学改革、教育现代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同时比赛也不是信息技术的盲目叠加,一定要体现出在教学设计中的必要性。教学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目标多元、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未来的教育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终身化、个性化发展,怎样去触摸教育的未来,需要大家放宽眼界,大胆畅想,寻找理想的教学设计。
